Monofixation syndrome / Fixation Disparity / Microtropia
Panum’s area / Suppression scotoma
王藹侯
幼兒型內斜視(infantile esotropia)(之前稱為先天性內斜視,congenital esotropia)通常無法完全治癒,無法100%恢復極佳的雙眼視(binocular vision),治療的目標是
Marshall Parks所說的Monofixation syndrome,
Arthur Jampolsky所說的Pathological fixation disparity或者Extended Panum’s area 或是
Gunter von Noorden所說的Microtropia。
Parks的monofixation比較通行使用,是一種
周邊融像(peripheral fusion) + 中央抑制性盲區(central suppression scotoma)的狀態。
Jampolsky描述說是一種介於有融像(phoria)和沒有融像(tropia)之間的狀態,
有融像的斜視稱為phoria,沒有融像的斜視稱為tropia。
Jampolsky批評von Noorden的microtropia一詞,說既然有周邊融像,為什麼稱之為tropia呢?
融像(fusion),尤其是運動性融像(motor fusion),指的是當兩眼所見的影像落在兩眼網膜上不對應的位置(non-corresponding area)時,大腦會感知到兩眼之間的像差(disparity),之後啟動輻輳(vergence)將影像拉回兩眼相對應的位置,這就是運動性融像(motor fusion)。整個機制的輸入端(input)是第二對腦神經(cranial
nerve)視神經(optic nerve),而輸出端則是控制眼球運動的第三、第四、第六對腦神經。
臨床檢查內斜視是否有兩眼融像使用‘遮蓋-不遮蓋檢查’(cover-uncover
test) – 遮蓋的時候,這一眼內斜進去;移開遮蓋的瞬間,兩眼網膜上的影像落在不對應的位置,像差(disparity)指的是影像在兩眼網膜上位置的差距。大腦知覺到了這個像差,之後兩眼外展(diverge)至正位,將像差移除掉,將兩眼網膜上的影像移回至相對應的位置。這就是運動性融像的‘由像差產生輻輳’(vergence
from disparity)的架構。到目前為止,由輸入端到輸出端之間,運動性融像在大腦裡的神經路徑(neural
pathway)還沒有完全釐清。
幼兒型內斜視手術後即便看遠、看近都完全正眼位,總還留有一些缺陷,幾乎不可能得到雙眼視的最高標的‘隨機點立體視’(random-dot
stereopsis)。
幼兒型內斜視的病因是‘先天的’或‘後天的’的百年爭議並沒有完全解決。
百年的爭議是:
認為病因是‘先天融像機制缺陷’的Worth一派 和 認為‘後天斜視破壞了雙眼視’的Chavasse一派。
晚近的學者,代表前者的人物是Gunter von Noorden和Eugene
Helveston,而代表後者的人物是Kenneth Wright和Eileen Birch。
Jampolsky用臨床的檢查來描述,描述得非常清楚:
兩眼交替遮蓋檢查(alternate cover test)和遮蓋-不遮蓋檢查(cover-uncover test)會測量得到不一樣的斜視角度(見圖) –
兩眼交替遮蓋檢查是‘單眼視到單眼視’的檢查而遮蓋-不遮蓋檢查是‘單眼視到雙眼視’的檢查。
兩眼交替遮蓋檢查測量得到的是斜視像差位置(disparity)到黃斑中心的角度(見圖);
遮蓋-不遮蓋檢查測量得到的是斜視像差位置到抑制性盲區邊緣的角度(見圖)。
兩眼交替遮蓋檢查,兩眼的單眼視都是使用黃斑中心去注視,測量得到比較大的斜視角度;
遮蓋-不遮蓋檢查,不遮蓋之後、雙眼視的情況下,融像推動內斜視的一眼外展(diverge),到抑制性盲區的邊緣就不再有外展的驅動力,測量到比較小的斜視角度。
中央圓圈部分有許多名稱,一般稱之為抑制性盲區(suppression scotoma),Jampolsky稱之為病理性注視偏差(pathological
fixation disparity)或者延展的Panum區(extended Panum’s
area)。
兩眼交替遮蓋檢查和遮蓋-不遮蓋檢查得到的斜視角度的差異就是抑制性盲區的半徑大小(見圖)。
臨床的雙眼視檢查比較初步的是雙眼融像(fusion)檢查,比較高檔、比較困難的是立體視(stereopsis)檢查。
通過立體視檢查一般不再檢查融像,立體視檢查不通過則測試看看是否有比較初級的雙眼視 – 融像。
斜視病人的融像使用遮蓋-不遮蓋檢查;正眼位沒有斜視的人則使用4Δ基底向外檢查(4Δ base-out test)。
立體視的檢查又有比較容易通過的形體立體視(contour stereopsis),像是Titmus,和比較困難的隨機點立體視(random-dot stereopsis),像是TNO和NTU RDS(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Random-dot
Stereograms)。
幼兒型內斜視及早手術、完美矯正至正眼位之後,有些可以通過形體立體視Titmus的檢查,但是要能通過隨機點立體視TNO或NTU RDS檢查的就絕無僅有了。
Dr. Parks和Dr. Jampolsky分別以Suppression scotoma,Panum’s area和Fixation disparity表述同一件事情。
那麼Suppression scotoma,Panum’s area和Fixation disparity有甚麼共同之處呢?
共同之處是 “兩眼的影像不落在完全的網膜對應區(corresponding area),卻不產生複視(double vision,diplopia)。”
三者都是一種描述性的詞彙,而其神經學的機制並未釐清。
Panum’s area是解釋立體視的詞彙(見圖)。在兩眼網膜上成像在相對應位置的空間中的位置稱為horopter。
幾何學上的horopter是兩眼的nodal points和注視點F三點決定的圓,名為Vieth-Mueller圓,圓周上每一點對兩眼nodal points的張角是固定、一樣的。
實驗得出的empirical horoper和Vieth-Mueller圓不完全一樣。
在horopter前後的區域,雖然在兩眼網膜上不完全落在相對應的位置,但是這小小的像差會產生深度的知覺,也就是立體視。
這個區域是Panum’s area。超出了Panum's area,則會產生複視(diplopia)。
換一個角度看(見圖),左眼黃斑的視線通過Panum's area、在紅線、綠線之間,相對應在右眼網膜上,則是紅線、綠線之間的區域。
雖然這區域和左眼的黃斑部不完全是相對應的位置,但是不會產生複視,而是產生立體視。
Panum’s area有產生立體視的正面意義,而suppression scotoma則有抑制、看不到的負面意義。
但是在“兩眼的影像不落在完全的網膜對應區卻不產生複視”這一點上卻是相同、一致的。
正常人都有Panum's area,而幼兒型內斜視術後,視野中央有一塊比較大的區域不產生複視,Jampolsky於是稱之為extended Panum's area。
Fixation disparity(注視誤差)是在兩眼看著相同的、可融合(融像)的背景影像時,測試兩眼的黃斑是否精準地注視在同一個方向。
以游標線(nonius lines)做實驗(見圖):右眼只看見下面的游標線,左眼只看見上面的游標線,受試者可以左右調整其中一條游標線的位置,去對齊另眼所見的另一條游標線。
結果是不會完全對齊,上下游標線沒對齊的差距稱之為fixation disparity。
如果在眼前放置底向外的稜鏡,強迫兩眼作融合性內聚(fusional convergence)去融合背景的影像 ;或者在眼前放置底向內的稜鏡,強迫兩眼作融合性外展(fusional divergence)去融合背景的影像,在兩眼承受不同程度(眼前放置不同的稜鏡度數)的融合壓力(fusional stress)下,進行左右眼的游標線實驗,會得到不同程度的fixation disparity。
正常人都有fixation disparity,而幼兒型內斜視術後,視野中央有一塊比較大的區域容許左右眼的游標線無法對齊,Jampolsky於是稱之為pathological fixation
disp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