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學綜覽 Ophthalmology Overview

6  4

雙眼視覺 Binocular Vision

 

王藹侯

 

哺乳類演化的過程中,兩眼由頭的兩側逐漸移至前面,兩眼視野重疊的部分漸漸增大,非交叉視神經纖維相對於交叉視神經纖維的比例逐漸增多。兩眼朝向前面,可以注視同一個目標,又因為兩眼左、右的位置差,以兩眼黃斑部作為座標原點的影像非常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左、右眼所見的影像,互相之間包含有像差(disparity),大腦可以由這兩張2D的影像去計算、轉換為物體在3D空間的位置與深度知覺(depth sensation)。這是最高檔的雙眼視,稱之為像差立體視(depth-from-disparity),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立體感(stereopsis)

 

 

1  雙眼加成 (Binocular summation)

臨床上雙眼一起看的最佳矯正視力常好過兩眼各自的最佳視力例如兩眼各自1.0的視力兩眼一起看常可以看到1.2有些人稱之為兩眼加成效果(binocular summation)但是從解剖學、生理學上實在找不到合理的解釋。

 

2  雙眼視的幾何學計算如下:

單一水平面上來看,兩眼的節點(nodal point)和所注視的標的物三個點決定了一個圓,圓上的任何點對兩眼的張角都相等於標的物對兩眼的張角(見圖4-1),於是成像會落在兩眼網膜的相對應位置(corresponding area)而沒有視差,雙眼視應該會認為這些點在空間上和人的距離是相等的。這是幾何學、理論上的等距線(theoretical horopter),稱為Vieth-Müller圓。

 

4-1 Vieth-Müller圓。依據幾何學,圓上任何點的成像會落在兩眼網膜的相對應位置。

 

實際作實驗,前後移動一根小桿,將之置於和注視桿等距的地方,得到等距點。將朝向各個方向的等距點連成為等距線,這是主觀的、經驗的等距線(empirical horopter)(見圖),這和幾何學的等距線,Vieth-Müller圓,是有出入的。

 

實驗得到的等距線並不是一條精準的線,等距線前後的一個區域,位於其中的小桿,主觀上都會覺得是和注視小桿是等距的,這是生理上的注視誤差(fixation disparity)。這個主觀上的等距區,叫作Panum’s area(見圖4-2)

 

4-2 Panum’s area主觀上的等距區。不是幾何學上精準的一條線,而是一個區域。

 

立體感是雙眼的空間視覺(spatial vision),度量的單位是不同距離的兩個物體對兩眼的張角的差別(見圖4-3),在圖中就是角φ和角θ的差別。比注視點近的東西,角φ比角θ大;比注視點遠的東西,角φ比角θ小。如圖中在注視點右側的東西,成像於兩眼的左側網膜,經過視交叉(optic chiasm),傳導到同一側的大腦視皮質去計算視差,產生深度覺。

 

4-3立體感是不同距離的兩個物體對兩眼的張角的差別,也就是角φ和角θ的差別。

 

日常生活中,更常使用到的是視線前方的中線立體視(midline stereopsis)(見圖4-4)。立體感的度量仍然是φ和角θ的差別,不同的是比注視點近的東西,成像在兩眼顳側的網膜;比注視點遠的東西,成像在兩眼鼻側的網膜。經過視交叉傳導,同一個東西在兩眼的影像,傳導到不同邊的大腦半球。要計算視差,產生深度覺,兩邊視皮質的資訊必需要經過連結大腦半球的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去互相溝通才行了!
 

4-4中線立體視(midline stereopsis)。用於分辨前方的物體是比注視點近或者比注視點遠。

 

雙眼視的演化上,視神經的非交叉神經纖維數量逐漸增加,人類是最多的了,佔了45%,而演化上比較原始的交叉神經纖維仍佔了55%。一般認為在側膝核(latereal geniculate nucleus, LGN)並沒有兩眼視覺資訊的交互作用,雙眼視是發生在大腦枕部的初級視皮質中樞(V1)。這裡可以作周邊視野裡物體遠近的空間立體視計算,但是對於中線立體視依舊是無能為力的!
 

3  立體視 (Stereopsis)

臨床上雙眼視覺的檢查,使用得最多的是立體感的檢查。

 

立體視有兩種,第一種是由兩眼之間的像差線索(disparity cue)而來的靜態的像差立體視(disparity stereopsis);第二種是比較兩眼影像的運動向量(motion vector)的差異而來的運動立體視(motion stereopsis)(見表)

 

像差立體視有兩種不同的機制,一種是單眼所見有可資融合的圖像的型體立體視(contour stereopsis),另一種是1960Bela Julesz在貝爾實驗室(Bell lab)以電腦設計出來,單眼看不到立體圖像的隨積點立體視(random-dot stereopsis)

 

 

立體感檢查請參閱本套書的第十冊、第二章、第三節立體感檢查 (Stereopsis Examination)

 

4  融像 (Fusion,中國大陸直譯為融合)

融像是兩眼網膜上的相似影像,人會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看成一個影像。有運動性融合(motor fusion)和感覺性融合(sensory fusion)。相對於立體感是高檔的雙眼視,運動性融合則是比較基本的,原始的雙眼視。

 

運動性融合是兩眼網膜上的相似影像不落在相對應的位置(corresponding area),主要是有水平方向的像差(disparity),眼球的運動系統會透過第三、四、六對腦神經,將兩眼視線拉至平行的正位,讓相似的影像落至相對應的位置。從機制來描述,融合就是由像差產生輻輳’(vergence-from-disparity)。臨床檢查運動性融和的方法是:

 

(1)斜視的病人,作遮蓋-不遮蓋測試。遮蓋的時候,一眼產生斜位;移除遮蓋的瞬間,影像是落在兩眼不對應的位置。如果兩眼恢復正位,表示大腦感應到了兩眼影像的像差,通知第三、四、六對腦神經作輻輳運動,將影像移回兩眼相對應的位置。用工程學的術語來說,如果將大腦想成一個黑箱,輸入端是視神經(第二對腦神經)的影像輸入,而輸出端是腦幹的第三、四、六對腦神經,這中間神經路徑(neural pathway)的解剖學和生理學,事實上並沒有完全搞清楚。

 

(2)對於沒有斜視,或者手術後完全正眼位的人,遮蓋-不遮蓋測試無法看到輻輳來判斷有沒有運動性融合。這時便得使用三稜鏡來產生像差,作4稜鏡度底朝外測試(4Δ base-out test)。放上稜鏡於一眼之前,如果雙眼內聚(converge);移下稜鏡,雙眼外散(diverge),就表示是有運動性融合。

 

通常臨床檢查斜、弱視病人,發現立體感檢查沒通過,眼位又非常接近正位,則可以試一試這比較基本的(primitive)雙眼視功能,運動性融合是否存在。

 

比較有趣的一件事是間歇性外斜視的病人,他們一眼外斜出去的時候,大腦會抑制(suppress)這眼的影像輸入而不產生複視。不遮蓋時兩眼內聚回到正位,以工程學的思維來看,輸入端和輸出端確實是輸入像差、輸出內聚,符合運動性融合的定義。但是雙眼間有抑制、沒有複視,雙眼是在融合什麼影像呢?只能想像是存在於潛意識(subconscious)的融合機制了!

 

感覺性融合通常作四燈融合檢查(Worth-4-dots test)(見圖4-5),手電筒顯示四個燈:一個白燈、一個紅燈和兩個綠燈。戴上紅綠眼鏡,透過紅鏡片會看成兩個紅燈;透過綠鏡片會看成三個綠燈。

(1)                如果兩眼可以同時看,並且是正眼位,兩眼的影像會融合成四個燈,這是兩眼單視(binocular single vision)

(2)                如果兩眼可以同時看,但是有斜視、非正眼位,兩眼所見的兩個紅燈和三個綠燈會分開來,看成五個燈,這是複視(diplopia)

(3)                如果只看到三個綠燈,沒有看到兩個紅燈,是右眼被抑制了(right eye suppressed)

(4)                如果只看到兩個紅燈,沒有看到三個綠燈,是左眼被抑制了(left eye suppressed)

 

4-5四燈融合檢查(Worth-4-dots test)。手電筒有一個白燈、一個紅燈和兩個綠燈。

 

四燈融合檢查要分別作近距離和遠距離的測試。

 

四個燈對角的距離是1英吋(見圖4-6)。這在40公分、近距離的張角是3.64(=6.35Δ);在6、遠距離的張角是0.24(=0.42Δ)。在有中央抑制盲區(central suppression scotoma)的單眼注視(monofixation)病人,如果盲區半徑大於4稜鏡度底朝外測試不會誘發運動性融合,在四燈融合遠距離的測試,四個燈會落入抑制性盲區,而得到一眼被抑制的結論;而在近距離的測試,四個燈的張角可能大於盲區,則會得到雙眼單視的結論。如果連續改變測試的距離,可以大約估計到中央抑制盲區的大小。

 

4-6四燈融合檢查所用手電筒的四個燈對角的距離是1英吋。

 

有人製作非手電筒、大型的掛在牆上的四燈融合儀。從四個燈對眼睛的張角去考量,大型四燈融合儀的遠距離測試,大致是相當於手電筒型式的四燈融合儀的近距離測試。

 

如果在暗室裡作四燈融合檢查,除了那個白燈可以稍微供作融合的依據,沒有其他的景象可以刺激兩眼的融合。在亮的環境裡,手電筒、其他可見的景像都提供給兩眼作融合。在明室裡測得雙眼單視的人,在暗室裡可能無法融像而測得複視的結果。

 

感覺性融合測試的是一般生活上雙眼融合景物的能力。它融合的是背景的景物,而不是融合那四個燈。Jampolsky因此將四個燈鑲在圖片上(見圖4-7),這樣比較符合感覺性融合測試的本意。

 

4-7 Dr. Jampolsky改善四燈融合檢查,將四個燈鑲在圖片上。四燈融合檢查融合的是背景的景物,而不是融合那四個燈。

 

5  同視機(Troposcope / Synoptophor / Major amblyoscope)診斷和治療雙眼視

在中國大陸,同視機是斜弱視常用的檢查(見圖),雙眼視分為三級:(1)同時視(simultaneous perception)(2)融合(fusion)(3)立體視(stereopsis)(見圖4-8)

 

同時視的圖片兩眼不同,如圖中,左眼是看到蝴蝶,右眼是看到網。兩眼同時視、沒有雙眼抑制的人,移動同視機的兩臂,可以看見蝴蝶從網的右邊移入,然後由網的另一邊移出。用四燈融合那樣的靜態畫面測得雙眼抑制的病人,對動態的圖畫可能仍有雙眼同時視。

 

融合(fusion)圖片,兩眼所見的米老鼠圖樣是一致的,可以讓雙眼融合。左眼的圖,帽子上多一個毛球;右眼的圖,地上多一朵花。兩眼一起看,是一隻米老鼠,帽子上有毛球,同時地上也有花。移動同視機的兩臂,可以測得雙眼融合的輻輳範圍。

 

立體視的圖片,兩眼都是五個球,兩眼可以融合。但是兩眼五個球的相對位置並不相同,兩眼之間有像差。受試者利用像差,可以判斷出哪一個球在前、哪一個球在後。由像差而來的深度覺(depth-from-disparity)就是立體視。

 

4-8同視機檢查雙眼視使用的圖片。分為三級:(1)同時視、(2)融合和(3)立體視。

 

6  雙眼競爭(Binocular rivalry)

和融合相反,雙眼競爭的圖像兩眼是不相同的、沒法融合的(見圖4-9)。左眼的圖是右上、左下的斜線;右眼的圖是左上、右下的斜線。兩眼一起看的時候,不是兩眼同時都看到全部的景像,去看成右邊的格子圖。而是部分視野看到左眼的圖,部分視野看到右眼的圖,呈現為拼圖的馬賽克(mosaic)。拼圖還會閃爍變化,某一局部的視野,一下子看到左眼的圖,一下子看到右眼的圖。從不同的空間來看,每一個局部的圖形,都有一眼被抑制;從不同的時間來看,一下子是左眼被抑制、一下子是右眼被抑制,兩眼交替著被抑制。雙眼競爭現象對理解大腦如何產生雙眼抑制的機制很有參考價值。

 

4-9雙眼競爭(Binocular rivalry)兩眼看的是不相同、沒法融合的圖像。

 

7  雙眼抑制 (Binocular suppression)

後天發生的斜視,由於落在兩眼網膜上的影像不相同,病人主觀地會感覺有複視,東西都看成兩個。但是幼兒期發生的內斜視,雖然兩眼網膜上的影像也是不相同,卻不會感覺到有複視。這是大腦的某種機制,讓一眼的影像傳達不到主觀知覺(perception)的層面。這就是雙眼抑制。

 

另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是間歇性外斜視。當眼睛外斜出去的時候,大腦會將它的視覺輸入阻斷,不會產生複視。間歇性外斜視更有趣的是,當雙眼正位的時候,雙眼抑制自動退位,兩眼可以同時工作,讓病人有極佳的立體感!

 

立體感會產生空間深度覺、融像會將兩眼的影像置於相對應的位置,這些雙眼視似乎都有它們正面的視覺意義。相反地,雙眼抑制則像是負面意義的雙眼視。通常的情況是兩眼的單眼視,包含視力、視野等等都沒問題,為什麼兩眼同時看的時候,一眼輸入的影像卻不見了呢?從這樣的觀點看來,它確確實實是一種兩眼之間的交互作用,是另一種的雙眼視。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的研究始終對雙眼抑制的機制非常有興趣,到底是在視路(visual pathway)上的哪一個階段產生了雙眼抑制呢?網膜受光、受影像刺激產生電反應,經由視神經傳進大腦。雙眼抑制不像是發生在視神經的階段,視覺信號不像是在此就被消滅,不再前進傳入大腦。那麼雙眼抑制到底是在什麼位置、經由什麼樣的機制發生的呢?

 

Jampolsky常問fellows們,為什麼成人外展神經麻痺造成的內斜視會產生複視,而小朋友的內斜視並沒有複視?大多數人都回答這是因為雙眼之間的抑制。但是Jampolsky卻說這問題的答案得問上帝。因為雙眼抑制是人們創造的一個詞彙,去描述沒有複視這一現象。回答說沒有複視是因為雙眼抑制造成,事實上完全沒有給出答案,完全沒有增加了解,完全沒有給出一個神經生理學或解剖學上的解釋。

 

8  注視誤差 (Fixation disparity)

兩眼看著相同的、可融合的景象,理論上兩眼網膜上的影像應該是落在相對應的位置(corresponding area)。景象的中央,上下各有一條游標線(nonius line),兩眼各只看得到其中的一條線,這是無法融合的。受試者的工作是向左、向右調整兩條線的相對位置,將之上下對準。然後看結果,卻發現沒有完全對準,有小角度的誤差,這就是注視誤差(見圖4-10)。所有的人,包含沒有斜視的一般人,都會有注視誤差。

 

4-10注視誤差 (Fixation disparity)。兩眼看著可融合的背景,調整兩眼各只看見一條、無法融合的游標線(nonius line),將之上下對準。結果卻發現沒有完全對準,有小角度的誤差。

 

如果在一眼之前放置稜鏡,受試者經由融合性輻輳,將兩眼網膜上的影像仍然置於相對應的位置。在這樣輻輳受到稜鏡擠壓(vergence stress)的情況下,同樣作游標線的試驗,會得到不同角度的注視誤差。以所加稜鏡的量當橫軸,造成的注視誤差量當縱軸作圖,會得到4種型式的曲線(見圖4-11)

 

4-11在輻輳受到稜鏡擠壓(vergence stress)的情況下,注視誤差有4種型式的曲線。

 

9  單眼注視 / 注視誤差 / 微斜視 (Monofixation / Fixation disparity / Microtropia)

Marshall Parks提出的單眼注視'Jampolsky說的注視誤差von Noorden所說微斜視的意思是很接近的。幼兒型內斜視即便非常早期就手術矯正眼位,能夠恢復立體視的機會仍然是絕無僅有。一般的共識是以Parks所說的單眼注視當作是手術的目標。

 

單眼注視的特徵是中央有雙眼抑制性盲區(central scotoma),周邊則有雙眼融合(peripheral fusion)的機制。

 

Jampolsky說的更經典、更實際:遮蓋-不遮蓋檢查(cover-uncover test)量得的斜視角度會小於兩眼交替遮蓋檢查(alternate cover test)量得的斜視角度。交替遮蓋是一眼的單眼視換到另一眼的單眼視,測量的角度是由兩眼的黃斑中心作注視的情況下,量到的內斜視角度;而遮蓋-不遮蓋則是一眼的單眼視改變成為雙眼視的情況,遮蓋移除的這眼藉由周邊的融合機制外展眼位,外展到中央抑制盲區的邊緣,已經不再有繼續外展的驅動力,便停在那兒。例如交替遮蓋量到內斜視10Δ,而遮蓋-不遮蓋量到內斜視,意思是中央抑制性盲區的半徑是4Δ(=10Δ-6Δ)

 

Panum’s area是兩眼的影像落在稍微不相應的位置,沒有產生複視,反而利用這像差產生了深度覺;抑制性盲區是雙眼影像落在不相應的位置,產生雙眼抑制,因此沒有造成複視;注視誤差也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將沒對齊的游標線,誤認為已經對齊。雖然三個詞彙是在不同的研究情境下對不同現象作出的詮釋,是各自對某個現象的描述,三者也都沒有神經科學上的支撐與佐證。三者在在兩眼對應位置的不同影像,卻沒有造成複視這一相同的性質下,Jampolsky將單眼注視的中央抑制性盲區稱作病理性的Panum’s area (pathological Panum’s area),有別於所有雙眼視正常的人都有的生理性Panum’s area) (physiological Panum’s area)。或者也可以稱作擴大、延伸了的注視誤差(extended fixation disparity)

 

10  運動覺鼻、顳側不對稱性 (Naso-temporal asymmetry of Motion Perception)

嬰幼兒單眼的視動眼震(optokinetic nystagmus)是鼻、顳側不對稱的。所見景像由顳側向鼻側移動,會誘發快速相朝向顳側的視動眼震;而景像由鼻側向顳側移動,則不會誘發快速相朝向鼻側的視動眼震。也就是右眼偏好向左移動的景象,產生快速相向右的視動眼震,但是對於向右移動的景象,卻不會產生快速相向左的視動眼震;左眼相反過來,偏好向右移動的景象,產生快速相向左的視動眼震,但是對於向左移動的景象,卻不會產生快速相向右的視動眼震。

 

一般沒有斜視的人,這個鼻、顳側的不對稱性在三個月到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漸漸發育成為鼻、顳側對稱的視動眼震。先天性內斜視的病人,這個鼻、顳側的不對稱性則一直存在,不會發育成為鼻、顳側對稱的視動眼震。

 

這種偏好快速相朝向顳側的眼震,和隱眼震(latent nystagmus)的方向是一致的,而隱眼震是早發型斜視的特徵之一。又,視動眼震鼻、顳側不對稱發育成為對稱的時程和立體視發育的時程是一致的。另外,雙眼位於兩側、沒有雙眼視的動物的視動眼震視也是鼻、顳側不對稱的。凡此種種,都意味著視動眼震鼻、顳側的對稱性和雙眼視有著密切的關聯。華盛頓大學的Tychsen L在前幾版的Adler’s physiology of the eye的雙眼視(Binocular vision)章節裡有詳盡的闡述。

 

鼻、顳側不對稱的視動眼震是早發型斜視的特有的徵候。兩眼不等視性弱視(anisometropic amblyopia)的病人,即便一眼弱視非常嚴重而沒有立體感,視動眼震卻依舊是鼻、顳側對稱的。視動眼震的鼻、顳側對稱性因此可以鑑別診斷是斜視性弱視或是兩眼不等視性弱視。

 

我們在個人電腦上設計了反轉柵紋測試(reversing grating test)來測試視動眼震的鼻、顳側對稱性。

 

電腦上,視動眼震測試使用的移動條紋是將四張相位互差90°的條紋圖依次循環播放(見圖4-12)。如果由上而下循環播放,條紋是向左移動;如果由下而上循環播放,條紋則是向右移動。

 

4-12電腦上視動眼震的移動條紋。四張條紋圖由上而下循環播放,條紋向左移動;由下而上循環播放,條紋向右移動。

 

反轉柵紋則是兩張黑白相反的條紋圖反覆循環播放。相對於視動眼震的四張條紋圖的相位互差90°,反轉柵紋可以說成是兩張相位差180°的條紋圖反覆循環播放而來(見圖4-13)

 

4-13電腦上的反轉柵紋是兩張相位差180°的條紋圖循環播放。

 

每一次的反轉,可以看成是向右移動一格,也可以看成是向左移動一格。反轉柵紋的影像在物理性質上是左、右對稱的,或者可以說,向左移動和向右移動的權重是相等的。反轉柵紋反覆播放,讓視動眼震鼻、顳側對稱的正常人單眼來看,是閃爍著的條紋;而讓視動眼震鼻、顳側不對稱的先天性斜視的人來看,用右眼看,是類似於視動眼震向左移動的條紋,而用左眼看,是向右移動的條紋,同時也誘發出視動眼震。同樣一張反轉柵紋的影像,右眼去看,得到快速相向右的眼震;而左眼去看,得到快速相向左的眼震,非常類似於隱眼震的眼震方向!

 

視動眼震的移動條紋在物理上可以用亮度的波動方程式來描述,而反轉柵紋則可以用駐波來描述,它可以看成是波長相同的兩個波動方程式,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等速移動,相加起來的結果(見圖4-14)。視動眼震鼻、顳側對稱的正常人如果眼睛不動去看反轉柵紋,是閃爍的條紋,但是如果視線跟隨著左、右移動的筆尖觀看反轉柵紋,當視線向左移動的時候,會看到向左移動的條紋;當視線向右移動的時候,則會看到向右移動的條紋。既然反轉柵紋可以看成是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移動的視動眼震條紋相加起來的和,視線向左移動,加強了總和裡向左移動條紋的權重,因此會看成是向左移動的條紋;反過來,視線向右移動,加強了總和裡向右移動條紋的權重,因此會看成是向右移動的條紋。

 

4-14反轉柵紋可以看成是波長相同的向左和向右兩個視動眼震條紋的波動方程式相加起來的結果。

 

視動眼震鼻、顳側不對稱的人,則是生理上右眼就偏好左移的條紋,左眼就偏好右移的條紋,不必外力誘導視線向左,向右移動,用右眼去看反轉柵紋,自然就看成是向左移動的條紋,同時誘導出向左方向的追視(pursuit),然後經由前段所說的視線向左移動,會加強反轉柵紋總和裡向左移動條紋的權重,於是更加強了將反轉柵紋看成向左移動的傾向。這樣造成了一個循環的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將早發性斜視病人原本要遮蓋一眼才出現的隱眼震放大出來(Amplification of LN),右眼看是向右的眼震;左眼看是向左的眼震。臨床上可以用來確診斜視的早發性質。

 

有趣的是,反轉柵紋測試,或者說視動眼震鼻、顳側對稱性的測試,基本上是單眼的測試,但是它卻和雙眼視多所牽連。一個內斜視的人,無法融像(fusion)、立體感檢查也不可能通過,要預後他手術矯正成正眼位之後的雙眼視,可以左、右眼單眼各自作反轉柵紋測試,如果視動眼震是鼻、顳側對稱的,傾向於是晚發性的斜視,立體感有可能可以恢復;如果視動眼震是鼻、顳側不對稱的,則傾向於是早發性的斜視,立體感幾乎是不可能恢復的。

 

11  幼兒型內斜視的手術時機

幼兒型內斜視(infantile esotropia, congenital esotropia)一般的共識是兩歲之前手術矯正眼位,比較積極的醫師甚至早在四個月大就儘速作手術。及早手術的著眼點是移除雙眼抑制(binocular suppression),恢復雙眼視。但是恢復雙眼視是要恢復哪些雙眼視呢?

 

(1)                隨機點立體視似乎不可能恢復;

(2)                單眼注視(monofixation syndrome)的周邊融合(peripheral fusion)可能可以恢復;

(3)                JampolskyNorcia AMTychsen L以視誘發電位顯示運動覺鼻、顳側對稱性是可以經由早期手術而恢復對稱的;

(4)                運動立體視則在視功能的演化上似乎更加基本,更加原始(primitive),即便晚一點手術,只要眼位矯正到大約正位,都可以恢復正常,都可以觀看立體動畫、立體電影。

 

幼兒型內斜視的手術時機、手術時程似乎仍存在著極大的爭議空間。

 

12  運動覺後像之雙眼轉移 (Interocular Transfer of Motion Aftereffect)

運動覺後像也叫作瀑布錯覺(waterfall illusion),盯著瀑布看一段時間,或者盯著向下移動的視動眼震條紋看一段時間,之後看靜止的畫面,會覺得影像在向上移動。一般的詮釋是向下的運動覺接受一段時間的刺激,疲乏了,上、下的運動覺不平衡了,於是向上的運動覺顯現出來。

 

和色覺的後像不同的是,看紅色一段時間之後看白牆會顯現出綠色,這色覺的後像應該是產生於網膜,運動覺的後像則比較像是產生於大腦中樞。

 

右眼看瀑布一段時間,之後左眼去看靜止的畫面,如果看到影像在向上移動,叫作運動覺後像之雙眼間轉移。視覺科學上,這當然是一種雙眼的交互作用,屬於雙眼視的機制之一,但是很少被拿來在臨床上應用。

 

 

謹以本文獻給

The Smith-Kettlewell Eye Research Institute (SKERI)的老師們

Dr. Arthur Jampolsky

Dr. Alan Scott

Dr. Anthony Norcia

Dr. Eric Sutter

Dr. Christopher Tyler

長記得1990-1991 地靈人傑的舊金山 小兒眼科fellowship的一年

 

 

作者 王藹侯

學歷: 台灣大學 醫學士

台灣大學 臨床醫學博士

美國舊金山The Smith-Kettlewell Eye Research Institute (SKERI)Pacific

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 小兒眼科暨斜視研究員

經歷: 台大醫院 眼科 住院醫師 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 眼科 副教授

現職: 國泰醫院 眼科 顧問醫師

大學眼科 主治醫師